真實性與主體性的追求:本土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影響下的臺灣原住民儀式展演 The Quest for Authenticity and Subjectivity: Ritual performances of Taiwan’s aborigines under the impact of nativ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Michael Rudolph

    Publikation: Kapitel i bog/rapport/konference-proceedingKapitel i bogForskningpeer review

    Abstract

    展演理論的擁護者強調展演對於社會組織和權威的模式存在建設性和變革性的潛在影響。對於他們來說,「儀式不僅意味深長,且具有實際用途,尤其在建構與題寫權力關系方面」(Bell 1997)。本篇論文側重於儀式展演在台灣後殖民意識形成中的角色, 以及在政治權力和社會權威認證(authentication)中的主要作用。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原住民的展演開始在島內盛行,政府為了試圖宣揚台灣的本土和多元化文化取向,紛紛慷慨資助,原住民菁英們不僅公開崇拜先祖神靈,在所謂 「復振」的公共儀式中還使用動物祭祀,並在這種場合,向過去的漢族殖民者彰顯原住民的原生力。然而,在許多情況下,這些被復振的儀式與原住民社會中的平民的利益抵觸,緣於基督教已然成為原住民的一種新信仰,許多人希望原住民的公眾儀式可以與基督教傳統兼容。進一步審視太魯閣族和阿美族的當代儀式,不難發現他們擁有上述特點。筆者認為今天原住民的公眾展演有著不同層次的含義。這些儀式既闡明各個社會群體的身份需求和社會的迫切需要,同時也(在台灣意識探尋的大環境下)帶有菁英主導的機制,這種機制由Hobsbawm和Ranger(1983)在研究應政治和文化實體的需求而生的文化創新過程中歸納得出。Paul Brass(1991)在他的菁英競爭分析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換言之,這些儀式展演雖然在許多情況下有展示社會構成和身份認同的效用,尤其傳統的儀式展演經常被各個菁英階層用於宗源認證。最後,如果想給平民文化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則不應該為了凸顯台灣的主體性而過分考慮「真實」的老傳統,同時也應該承認這些由原住民社會在台灣當代歷史的進程中創造的新興傳統,其中也可能包含了新的宗教元素。
    Bidragets oversatte titelThe Quest for Authenticity and Subjectivity: Ritual performances of Taiwan’s aborigines under the impact of nativ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OriginalsprogKinesisk
    Titel宗教,法律與國家:新時代的文化複振 Religions, Law & State: Cultural Re-invigoration in the New Age
    Redaktører張珣 Hsun Chang, 蔡志偉 Chih-wei Tsai
    Antal sider35
    UdgivelsesstedTaipei
    Forlag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Publikationsdato2017
    Sider323-358
    ISBN (Trykt)9789869239646
    StatusUdgivet - 2017

    Fingeraftryk

    Dyk ned i forskningsemnerne om '真實性與主體性的追求:本土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影響下的臺灣原住民儀式展演 The Quest for Authenticity and Subjectivity: Ritual performances of Taiwan’s aborigines under the impact of nativ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Sammen danner de et unikt fingeraftryk.

    Citationsformater